快速性心律失常通常指的是心室率次/分的心率失常。临床上常见的有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快室率房扑、房颤、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扑动、室性颤动等。快速性心律失常属临床常见病症,具有起病急、复杂多变、进展快的特点,如不能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快速性心律失常处理程序快速性心律失常处理原则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室速)
对于多形性室速,需要鉴别是否存在QT间期延长,伴QT间期延长的多形性室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尖端扭转型室速,可自行终止但常反复发作,易蜕变为室颤。室速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特发性室速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急诊处理
1、持续性室速可蜕变为室扑或室颤,引起猝死,无论是否合并其他情况,都要行急诊处理。不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偶发短阵室速可以观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应行电转复。
2、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单形性室速,可先行药物治疗,应用的药物为静脉索他洛尔、胺碘酮,利多卡因可作为次选药物。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首先考虑胺碘酮。特发性室速可用维拉帕米。
3、不伴QT间期延长的多形性室速患者,先行病因治疗,伴缺血者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利多卡因,其他可应用静脉胺碘酮和索他洛尔。
4、尖端扭转型室速应停用致QT间期延长的药物,纠正电解质紊乱,可行静脉注射镁剂和临时起搏。间歇依赖性长QT所致尖端扭转型室速可考虑应用异丙肾上腺素(需除外先天性长QT综合征)。
室颤/室扑
首先进行心肺复苏及电击除颤(单相波J,双相波~J)。不能转复或无法维持稳定灌注节律者,继续行心肺复苏后应用肾上腺素或加压素,再行除颤1次。仍未成功者继续心肺复苏操作,用抗心律失常药改善电除颤效果,首选胺碘酮,次选利多卡因。
室上性心律失常房颤与房扑
绝大多数房颤形成的电生理基础是心房多源性折返,少数系局部电激动快速释放所致。房颤的病理生理意义主要包括心排出量(CO)减少、持续的快室率(≥次/分)引起扩张型心肌病、血栓栓塞并发症。房颤相关症状的欧洲心律学会(EHRA)分级是治疗策略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
急诊处理
1、抗凝治疗根据CHA2DS2-VASc评分选择抗凝措施。评分2分及以上者需长期抗凝,推荐使用华法林,同时评估出血风险并严密观察。无栓塞危险因素者,不需长期抗凝。急性期试图转律或有转律可能者,无论房颤持续时间长短,无论电复律还是药物复律,均应行抗凝治疗。若患者已经口服华法林且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0,可延续华法林治疗。若未使用口服抗凝药,应在急性期应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抗凝。
2、控制心室率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快速房颤,可考虑药物控制心室率。心功能正常、不伴低血压及其他禁忌证的患者可首选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心功能不全或伴低血压者首选静注胺碘酮、去乙酰毛花甙注射液或地高辛。
3、转复节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稳定但症状不能耐受(EHRA2分)、继发因素已纠正且不存在转律禁忌证者应行转复治疗。电转复效果确切、成功率高、副作用小。应用药物转复的患者,若有器质性心脏病则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律,若无器质性心脏病可选用普罗帕酮和伊布利特。复律前应先使用华法林将INR控制在2.0~3.0至少3周,转复后继续抗凝至少4周。对于有卒中危险因素者,无论是否转为窦律,均应长期抗凝。
4、房扑治疗基本原则和措施与房颤相同,最简单有效的治疗为电复律,电复律所需的能量可小于房颤,双相波50J开始。房扑的心室率较难控制,需要的药物剂量较大。
阵发性室上速
主要包括阵发性房室折返及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中青年,突发突止,易反复发作。
急诊处理
1、心脏结构与功能无明显异常者首选刺激迷走神经法,药物首选腺苷,6mg加入2~5ml葡萄糖快速静注,无效者数分钟后再予12mg快速静注。腺苷对窦房结和房室结传导有抑制作用,可出现短暂缓慢性心律失常,不需特殊处理。冠心病、严重支气管哮喘、预激综合征患者不宜选腺苷。其他可选药物有钙通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普罗帕酮等。
2、伴高血压、心绞痛、交感神经张力亢进者,首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5mg缓慢静注或艾司洛尔负荷量0.5mg/kg/min,然后0.05~0.2mg/kg/min维持量滴注4~5min。
3、伴明显低血压或严重心功能不全者,原则上首选同步直流电复律(单向波能量~J,双向波能量50~J)或食管心房调搏。药物可选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未服用地高辛者给予0.4mg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无效者在20~30min后再给0.2~0.4mg,最大量1.2mg;若已口服地高辛,首剂量一般给0.2mg,酌情考虑是否追加。
4、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应避免使用影响呼吸功能的药物,钙通道拮抗剂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较安全。
如有任何想法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post
cardiovascular.别轻易吃药哪不舒服就吃哪种水果收好别轻易吃药哪不舒服就吃哪种水果收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fbrmw.com/jbzz/1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