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脉,脉象名。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
涩与滑相反,脉来艰涩,如轻刀刮竹,滞涩不滑利。脉涩而无力,主精亏血少,脉道不充,血流不畅,所以脉气往来艰涩。脉涩而有力,主气滞血瘀,脉道受阻,血行不流利,故显涩象。
《医源资料库》:涩脉,脉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与滑脉相反。《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主血少伤精,津液亏损,或气滞血瘀。
涩脉脉象特征:脉来参伍不调,细(迟)短止或散,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脉率可疾数、可迟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涩脉
是千年难明之脉。《说文》对涩的解释是:不滑。《说文》对滑的解释是:利。涩脉即指不滑的脉,不流利的脉。可知涩脉的唯一指向是血脉的不流利。王冰在《素问·脉要精微论》注解中所说:“涩者,往来不利而蹇涩也。”由于对涩脉理解难以到位,导致其在指下的感觉难以准确把握,究竟哪一种信息代表不流利,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这导致有关涩脉的临床和科研的处于停滞状态。笔者专注于涩脉所指向的不流利,仔细体会王冰在注解中所提到的“往来”二字,结合临证实践认为:前后两次脉动应指的脉的部位不一致,是血脉不流利在指下的客观信息。据此提出涩脉的客观诊断标准:前后两次脉动应指的脉的部位有差异的脉是涩脉,差异程度越大,代表涩的程度越高。
王冰在注解涩脉中用到的“往来”二字,具有一定的含义。如果去掉“往来”二字,王冰的注解“涩者,不利而蹇涩也”也是对的。但这仅仅是文字的解释,他不仅要对文字进行注解,还要从临床实践去注解。因此,他根据前人的经验,加上了“往来”二字来进一步定义涩脉,让涩脉的解释更到位,更加有利于临床实践。王冰认为,要体会流利与否,可以从“往来”上去把握,或者他认为只有从“往来”上才能把握。从文字的对比研究来说,王冰像是在刻意提示读书人,涩脉要在“往来”中求。“往来”的意思,王冰指的是前一次脉、后一次脉,不是指的单次脉。如果指一次脉,会用“来去”二字而不是“往来”二字。《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描述一次脉“来急去徐…来徐去疾…”。故知王冰在此所说“往来”指前后两次脉。也就是说要从前后两次脉的脉象来把握流利与否。
从前后两次脉来体会流利性,也就是说要寻找两次脉之间的客观信息,而这种信息能反映脉的流利性。在临床实践中笔者发现,按脉的3个手指是固定不移的,前后两次脉搏动应对食指、中指、无名指的脉的位置如果不一致,就说明脉不流利,位置相差越大,涩的程度越高。具体来说,以中指为例,假设规定:前一次脉搏动应对中指的脉的位置是“前点”,后一次脉搏动应对中指的脉的位置是“后点”,如果前脉、后脉上的“前点”“后点”两个点的位置一致,即说明脉是流利的,如果位置不一致,即说明脉是不流利的。反过来说,如果脉是流利的,前一次脉和后一次脉搏动应对中指的部位是相同的,如果不流利,前后两次脉搏动应对中指的位置不一致,不流利程度越大,位置相差越大。由于脉的位置是一种指下可以感觉到的客观信息,不是主观感觉,用位置的变化来反映流利度,既很精确,也好理解,可能就是王冰所说的“往来”中隐含的内容。
在临证中,拇指、食指、中指固定不移的按在寸口部位的桡动脉上,心脏收缩舒张一次产生脉搏波,脉搏波沿血脉传播到寸口部位产生一次脉搏,正常情况下与心跳同步。每个脉搏波从心脏到达3指的距离是不变的。脉搏波传导流利的话,速度一致,脉搏波就会每次以相同的时间到达血管中的每个位置,即速度不变,时间不变,则距离不变。如果脉不流利,脉搏波遇到阻塞,运行不畅的话,则脉搏波传导速度受到影响,时快时慢。传导速度不一致,在相同的时间内,前后两次到达的位置不一致,则血管搏动的位置也不一致,故在寸口部位应对3指的位置也不一致。
因此,比较前后两次血管搏动的位置可以衡量脉的流利度。另外一方面,在律齐的情况下,两次脉搏波搏动位置的差异的影响因素只有脉的流利度。也就是说,两次脉动应指的脉的位置可以反映流利度,同时也只反映流利度。
由于脉动应指的位置是指下可以感觉到的客观信息,比较两次脉动应指位置的差异就能判断涩脉与否,将给临床和科研带来重要影响。临床上,涩脉将不再难以明了,准确的识别涩脉,将更加精准的进行辨证论治,提高临床疗效。科研上,基于客观信息识别出的涩脉,采集的相关数据更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和重复性。因此,涩脉的客观标准的确定,将推动涩脉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进行。
涩脉探讨
涩脉属28病脉之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复杂脉象。历代医家对涩脉的描述有“迟细短散止”、“三五不调”等称谓;或过于文字化,如“轻刀刮竹”、“病蚕食叶”、“如雨沾沙”等,很难掌握。由于每个人手指感觉功能和临症经验差异,对脉象的体会和描述不一。涩脉本身是一种复合脉,涩短散止等诸脉可以并见,结合现代医学听诊及心电图检查,发现涩脉是房颤脉。因房颤有阵发性快速(脉率次/分)和慢性持续性(脉率60~次/分)之分,故脉象不尽相同。当心电图确诊为房颤时,去体会中医的涩(散短止)脉,可以获得客观、规范、准确的脉象信息,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脉象有帮助。兹不揣浅陋,根据历代脉学著作,参以现代学者的观点,并结合现代医学听诊、心电图及个人的临床体会,对涩脉脉象特征,探讨如下。
1.涩可散,散涩并见
《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濒湖脉学》:“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王叔和《脉经》确立并规范了24种常见脉象名称和特征,使脉象有了明确的命名标准;李时珍《濒湖脉学》可谓集前人研究脉学之大成,二位前贤皆系涩散(短止)并提,临床确实如此,涩散脉可以并见。涩散脉相当于阵发性快速房颤脉。
阵发性房颤,因心房快速不协调乱颤,导致心室率快而不规则,一般在~次/分。此时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率次/分,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脉诊,脉律绝对不规则,散乱无序;脉率次/分,快慢不一,至数不清,脉率少于心率(脉搏短绌);脉力强弱不等。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过于本位,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足位。强弱之间显得节律绝对不齐,散乱错杂无序,至数不清,快慢不一,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乍疏乍数,长短不一,如杨花散漫无定踪,轻飘无根。此正中医28病脉中的散(涩)脉和怪脉之解索脉。
散脉,《脉经》:“大而散……有表无里。”《濒湖脉学》:“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诊家正眼》:“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及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中医诊断学》:“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之消失,伴节律不齐或脉力不匀。”由此可见,散脉是一种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而且节律绝对不齐,至数快慢不均,脉力强弱不等的散乱脉象。
快速房颤,因脉搏力量强弱不等,强即浮大,弱乃短小;强弱之间在寸关尺三部就形成了“浮而短”之涩脉。散中有涩,涩中有散。故云:涩可散,散涩并见。《中医心病证治》:“昔将涩脉和散脉分而论述,认为涩脉是往来较慢而又三五不调,散脉是大而散漫无力,至数不齐。近通过临床实践,觉得涩脉与散脉有共同之处。临床意义相同,形态一致。识别的关键是:参差不齐,三五不调,来去无定至难齐,故统称为涩散脉。”并认为“涩散脉症……似现代医学所述心房纤颤。”
2.涩必短,无短非涩;涩之止,短止相杂
《濒湖脉学》:“涩……往来难,短且散……兼短脉。”《诊家正眼》:“涩脉……迟细而短。短脉涩小。”涩在短中求,短脉是构成涩脉的基本脉象之一。短脉,乃28病脉之一,指脉来短小无力,不及本位,涩滞不畅,其率可疾数、可迟缓。
阵发性快速房颤,因脉力强弱不等,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而长;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足位。强即浮大,弱乃短小。以横向的寸关尺而言,出现寸部短小,关尺浮大;或关部短小,寸尺浮大;或尺部短小,寸关浮大;或寸关短小,尺浮大;关尺短小,寸浮大;寸尺短小,关浮大;或寸浮大,关短小而尺更短小等等。强弱之间则形成“浮而短”之涩脉。
止脉,即间歇脉,亦称歇止脉,非28病脉中的单一脉象,乃脉搏有间歇、停跳之统称。相当于早搏脉、房颤脉、房室传导阻滞脉及病窦脉等。
慢性持续性房颤,因室率下降,脉率在60~次/分之间。此时,脉律不齐,脉率渐可数清,脉力强弱之感已不如快速房颤时明显;浮大散乱之强已无,而应指不足、短小无力之弱仍在,即短脉仍在。以纵向的浮中沉三取而言,其短者当为浮取轻无,而中沉二取有;或浮中二取轻无,而沉取有;或浮中沉三取皆无,即一短到底,而成“一止复来”之止脉。特别是脉率在60~80次/分时,指下短小无力、难以接续、间歇之感甚明,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匀,短止相杂,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犹如轻刀刮竹,艰涩不畅,从而构成“短而止”之涩脉,或“一止复来”之涩脉。《诊家枢要》:“涩……往来极难,三五不调,如雨沾沙,如轻刀刮竹。”《濒湖脉学》:“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中医诊断学》:“涩脉……往来艰涩不畅,脉律与脉力不匀,应指如轻刀刮竹。”此止脉乃涩短之义,因“短脉涩小”,实则涩脉,非结代之脉。
《中医诊断学》:“涩脉与结代脉均有脉来缓慢,脉律不齐的特点。涩脉往来不利,其势艰难,三五不匀,似止非止,与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或代脉止有定数者显然不同……涩脉与结代脉实非类同。”即房颤之止脉与早搏之止(结代)脉不同。房颤之止脉,属异位节律,其强弱大小不一,快慢不匀,指下三五不调,无序杂乱,涩短并见;早搏之止脉,属窦性节律,其强弱大小一致,除间歇之外,其余脉律相同,无涩短之象。无论是快速房颤脉、还是慢性房颤脉,皆俱涩短之脉象,只不过快速房颤脉以散涩(短)为主,而慢性持续性者则以涩短(止)为主而已。故云:涩必短,无短非涩;涩之止,短止相杂。
3.涩脉细,沉细难寻;涩又散,浮大散乱
细脉:指脉细如线,指感为脉道狭小。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慢性房颤脉,因短小无力,难以接续,呈现脉体细弱、脉道狭小,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轻取不应,重按始得,或三而止,或五而停,往来艰涩不畅,犹如轻刀刮竹。《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濒湖脉学》:“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诊家正眼》:“涩脉蹇滞,轻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俱足。”《中医诊断学》:“涩脉,形细而行迟。”故云:涩脉细,沉细难寻。
快速房颤脉,因至数不清,快慢不一,脉律不整,脉力强弱不等。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到位。脉形大小不一,脉位以浮大散乱为主。脉形非细,脉位非沉。故云:涩又散,浮大散乱。
4.涩非迟,可数可迟
迟脉:指脉来迟缓,以至数而言,一息脉动不足四至,即脉率60次/分。
《脉经》:“涩脉细而迟……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濒湖脉学》:“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駃于迟作缓持,迟细而难知是涩。”《诊家正眼》:“涩脉……迟细而短。”从前贤之文字描述分析,涩脉之迟当指至数而言,即脉率60次/分。但亦有持不同观点者,《中医脉象研究》:“关于涩脉象之‘迟’,也不应作至数之迟来理解。《病理学》曰:‘涩脉虽以形势之重滞不灵为主,不系乎至数之迟缓。究意往来既涩,其势必迟,所以叔和直谓之迟,其旨可于言外得之。’因此,迟字是指脉搏的起落形态,来去迟缓之意……涩脉则血流往来涩滞,但至数正常。”房颤临床常见的有阵发性快速和慢性持续性之分,快速房颤脉之脉率次/分,持续性房颤脉之脉率在60~次/分,而临床观察,持续性房颤之脉率在60次/分者,没有上述二种脉率常见。由此可见,涩脉之脉率可疾数、可迟缓,非独迟也。故云:涩非迟,可(疾)数可迟(缓)。
慢性房颤,当室率低于60次/分时,室率变得慢而规则,节律相对规整,其脉率一息不足四至,可谓迟脉。脉力相对均匀,但仍有短小无力,难以接续之感,可谓迟细而短。此时容易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早搏等心律失常,指下可有“迟滞中时见一止”之结,或“迟中一止,良久方来”之代,或结代脉同见,正可谓“迟细短(散)时一止曰涩”之脉也,此等脉象可称结涩、或结代而涩。
5结语
综上所述,涩脉脉象特征为脉来三五不调,细(迟)短止或散,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脉率可疾数、可迟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与西医的房颤脉相同。
儿童白癜风怎么治疗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哪家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fbrmw.com/jbzz/1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