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作为治疗及预防脑血管病的重要方法,已在临床中得以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神经系统血管内介入治疗适用范围不断扩展,病例的治疗难度不断加大,介入相关的并发症也相应增加。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评估与急诊介入治疗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中已有论述,而国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非急诊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尚缺乏统一的认识。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组织国内部分脑血管病专家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并达成共识,以期为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临床特征评估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而言,介入治疗是标准药物治疗外的有益补充。介入医生在术前应对患者的临床特征有充分的认识,根据相关指南,严格把握适应证及禁忌证,制定出有利于患者的综合治疗方案。临床特征评估包括:卒中危险因素评估、神经功能状态评估、其他重要器官评估、卒中病因分析。
推荐意见
1.术前梳理神经系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并予以把控。
2.术前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积极干预。
3.术前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及干预。
4.术前评估患者认知、运动、感觉等神经功能状况,便于术中及术后比较,及时发现并发症。
5.评估患者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及造影剂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以确定患者能否耐受手术。
6.分析缺血性卒中病因,评估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获益。
影像学及血流动力学评估影像学及血流动力学评估内容包括脑组织结构及脑血管路径评估、病变血管管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评估。
推荐意见
1.对于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推荐常规予以脑组织结构及脑血管路径的影像学评估,以权衡血管内治疗的风险及获益,制定手术方案。
2.对病变血管局部的管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评估,可进一步明确血管内治疗的获益。
3.评估颈动脉/椎动脉颅外段狭窄处的管壁结构时,可选择性应用超声/CT血管成像(CTA)/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有条件的中心可应用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
4.评估颅内大动脉狭窄处的管壁结构时,可选择性应用CTA/HRMRI/DSA。
5.评估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状态时,可选择性应用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CT灌注成像(CTP)/灌注加权成像(PWI)/DSA,有条件的中心可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压力导丝。
实验室检验评估实验室检查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石,对疾病的病因、分型、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等都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实验室检验评估内容包括血尿粪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凝血功能检查、血小板功能检查。
推荐意见
1.术前
转载请注明:http://www.fbrmw.com/jbzz/17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