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员小课堂婴幼儿合理用药21

中科白癜风医院让天下无白 https://m-mip.39.net/nk/mip_5154127.html

一、药物的吸收足月婴儿其胃酸分泌可在出生后几小时内逐渐增加。但早产儿的胃酸分泌增加很慢,需要经过几天才逐渐增加。在此期间不利于需要在酸性条件的药物的吸收。出生不久的婴儿其胃排空时间长于成年人,而许多药物主要在肠内吸收,因而一些在碱性条件下始可吸收的药物常表现起效缓慢。幼儿由于消化活动旺盛,其药物吸收可与成人相似,药物的吸收常表现较速。二、药物的分布婴幼儿的机体组成与成人不同。成熟新生儿其机体水分占到体重的70%~75%,早产儿可高达85%,而成人则为50%~60%。脂肪的含量,早产儿仅占体重的1%,足月婴儿则约为15%。血浆蛋白含量新生儿较低(早产儿约为1%),随生长而逐渐增高。这些因素都影响到药物的分布。各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范围大小)以表观分布容积(Vd)表示。每种药物,在状况相同的人群中其Vd是相对固定的。不同的年龄组,由于机体组成的不同而Vd值有差异。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水溶性强,它们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庆大霉素在新生儿(出生~1月龄)的Vd为0.52~0.56L/kg。随年龄增长,此值相对下降,婴儿(2~12月龄)平均为0.5);儿童(2~12岁)Vd值为0.22~0.35,而成人则为0.28~0.31。青霉素类、短效磺胺(磺胺异口恶唑)等也有类似表现。地高辛的Vd在婴儿和儿童也明显超过成人,但新生儿却有时与成年人相近。呋塞米的Vd,新生儿、婴儿也远超过成人。三、药物的代谢许多药物在体内通过代谢而消除。体内药物的代谢需要酶的参与。新生儿和婴儿由于酶系统尚未健全,因此药物代谢能力低下。氯霉素在体内通过与葡糖醛酸、硫酸结合成酯而灭活。由于新生儿和婴儿的酶系统不健全,葡糖醛酸化和硫酸化的能力远低于儿童和成人,因此氯霉素原药可在体内蓄积而引起“灰婴综合征”(孕妇临产前或哺乳妇女服用本药也可引起此反应),严重者可致死。新生儿和婴儿的其他酶系(如氧化、水解等酶)也较儿童和成人为低。因此,婴幼儿服用需要在体内转化(代谢)的药物的剂量(按千克体重计算)常相对较低。四、药物的排泄许多药物以原形排泄,而那些经过代谢的药物则以水溶性较强的代谢物形式排泄。在排泄的途径中,经肾排泄是最主要的。新生儿和婴儿的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分泌的功能都未发育成熟,肾脏的浓缩功能和重吸收功能也未完善。按体表面积计算,新生儿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只有成人的30%~40%,肾小管分泌功能只有成人的20%~30%。随年(月)龄的增长,肾功能也迅速发育。早产儿和在7日龄以下的婴儿,其用药剂量按千克体重计要比稍大一些的婴儿为小。7日龄以下婴儿庆大霉素剂量为每日5mg/kg(分2次),7日龄以上婴儿剂量增为每日7.5mg/kg(分2~3次)。氨苄西林用量分别为每日50~mg和~mg(分2~3次给)。两者总剂量相差1倍。五.儿童用药剂量折算

(1)按年龄折算儿童用药量应根据成人剂量,按规定的年龄比例计算,以下是各个年龄段的儿童按成人剂量的分数:新生儿~1月龄:1/~6月龄:1/24~1/月龄~1岁:1/12~1/81~2岁:1/8~1/62~4岁:1/6~1/44~7岁:1/4~1/37~11岁:1/3~1/~14岁:1/2~2/3按年龄折算的缺点是,由于个体的差异,剂量会有较大的偏差。多数药物按上式计算后的剂量偏小。(2)按千克体重计算如果已知儿童的体重(经过称重),可按下列方法计算。这个公式是以成人体重平均为50kg为基础,考虑到多数药物的儿童剂量(以g/kg计算)较成人略大,因此可以适用。本公式可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儿童(除了少数必须考虑年龄特点的药物外)。(3)按体表面积计算按体表面积计算用药剂量目前认为是比较科学的方法。成人的体表面积(按70kg计算)为1.7m2。其余年龄的体表面积按下面公式计算:体表面积(m2)=体重(kg)×0.+0.1此公式用于计算体重在30kg以下者。体重在30kg以上者每增加体重5kg,体表面积增加0.1m2。

六、儿童对药物的敏感性儿童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与成年人不一致,这是由儿童生理状况所决定的,对儿童较敏感的药物有:各种兴奋剂,阿片类,利尿药,肾上腺素类等。儿童使用这些药物应特别谨慎。对儿童相对较不敏感的药物有:中枢镇静药,阿托品类,洋地黄等。这些药物的儿童用量(按千克体重计算)常较成人用量为大。

小儿抗生素的应用:

青霉素类:迄今为止还是肺炎球菌,B-溶血性链球菌,梅毒,钩端螺旋体等病原体的首选药物。(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小诺米星)

大环内酯类:主要适用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呼吸道感染,军团菌,弯曲菌感染及百日咳。(红霉素、琥乙红霉素、罗红霉素、麦迪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吉他霉素)

氨基糖苷类:因有耳毒性和肾毒性,故仅用于严重革兰阴性杆菌的感染,一般与B-内酰胺类合用,不宜用于门诊处理小儿呼吸道感染,高热及轻度泌尿系感染。此类抗生素口服作用差。可用于肠道细菌感染。(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

头孢菌素:除第一代,部分第二代及口服制剂,基本不作为首选药物。

氯霉素:用于包括伤寒在内的沙门菌属感染,厌氧菌感染,立克次体病,敏感菌引起的脑膜炎。

氟喹诺酮类:吡哌酸和诺氟沙星对尿路和肠道感染敏感。但在动物实验中证明对动物骨,软骨发育有影响,故婴幼儿慎用此类药物。

β-内酰胺类:这是品种最多,用得最多、最广的一类,此类包括两部分。

①青霉素:常用的品种有青霉素钠、青霉素钾、氨苄西林钠、阿莫西林、哌拉西林、青霉素V钾等。

②头孢菌素:常用品种有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唑啉钠、头孢拉定、头孢曲松钠等。

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第三代头孢菌素:主要代表药物包括头孢噻肟(cefotaxime)、头孢他定(ceftazidime)、头孢哌酮(cefoperazone)、头孢唑肟(ceftizoxine)、头孢曲松(ceftriaxone)、头孢克肟(cefixime)、头孢地嗪(cefodizime)等。

对革兰阴性菌产生的广谱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对革兰阴性杆菌的作用强于第一、第二代cephalosporins,对革兰阳性菌作用弱于第一、第二代;具有很强的组织穿透力,体内分布广泛,可在组织、体腔、体液中达到有效浓度;抗菌谱宽,对铜绿假单胞菌和厌氧菌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对肾基本无毒性。

第三代cephalosporins主要用于治疗重症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或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要致病菌,兼有厌氧菌和革兰阳性菌的混合感染。由于第三代cephalosporins组织穿透力强,分布广,机体各部位均可达到有效浓度,可用于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胆道、胸腔、腹腔、盆腔、骨关节、皮肤软组织等部位的重症感染。较轻的感染可用其它抗菌药治疗时,不要使用第三代cephalosporins,否则可致耐药性的增加。

儿科抗生素的具体应用

3.1儿科应用抗菌药物的一般原则:抗菌药物应用有其适应症,对不明原因的发热,无细菌感染征象不宜应用,抗菌药物主要适用于各种细菌感染、严重烧伤、复合外伤、溺水、溺粪;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密切接触史的易感儿;风湿热、有结核密切接触史而结核菌素转阳者;婴儿室为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流行预防用药等。原则上根据分离获得的病原菌,参照药敏试验选用抗菌药物,但若经验治疗已获确切的临床效果时,则不必急于更改。若病原菌不明或单一用药难以控制的严重感染可联合用药,一般可用两种药物联用,三联、四联合用实无必要,不但浪费,且导致耐药菌株增加,而且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2上呼吸道感染:儿科门诊患儿多为上呼吸道感染,其中,80%以上为病毒所致。因此,抗生素的使用不能改变感冒的病程和预后,抗生素不应该用来预防感冒时并发的细菌感染。如怀疑有链球菌、肺炎球菌或流感杆菌感染时可用磺胺甲恶唑,扁桃体有渗出物时可用青霉素。对轻型胃肠性的沙门菌感染不主张用抗菌药物,因它可抑制肠道正常菌群。

3.3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约有63%为轮状病毒和产毒肠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既不能缩短病程,亦不能减轻腹泻症状,反而导致耐药菌株和二重感染的发生。所以化验大便常规及临床诊断对用药尤为重要。

3.4支气管肺炎:是小儿常见的肺炎,病原主要是细菌或病毒。大多数重症肺炎系由细菌感染引起,或在病毒感染后继发细菌感染,因此临床上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支气管肺炎是十分重要的控制炎症方法。凭经验选用抗菌医院临床最初和通行的治疗模式。由于绝大多数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仍敏感,轻度肺炎一般先用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改用红霉素,也可选用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估计一种抗菌药物难于控制病情时,可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如能正确选择,则可取得协同或累加的疗效,否则尚有发生拮抗的可能。联合用药医院内感染肺炎,疑有混合感染或考虑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流感嗜血杆菌感染者。新的高效广谱的第三代头孢菌素或耐酶的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亦被提倡单独用于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目前,用药提倡两阶段序贯疗法,即静脉给药3~5天后,原药改为肌注或口服用药至临床症状消失后3天或体温正常后5~7天。支原体肺炎用药至少2~3周,重症肺炎在体温正常后继续用药2周,“降级”或改变治疗药物不可取。总之,只有掌握患儿感染的病原菌,或感染的部位、病理或免疫状态,才能真正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抗惊厥药物安定类1.安定(地西泮)首选用药途径:1)静脉注射0.3-0.5mg/kg速度1mg/minIV1-3min生效,抽止停药用生理盐水冲净血管内药液,以免刺激血管引起静脉炎优点:起效快数秒进入脑组织缺点:作用时间短(30-60min),偶可抑制呼吸2)保留灌肠:0.5mg/kg3)静脉点滴:20mg/ml葡萄糖液中缓慢滴注4)口服:止惊不可肌注,肌注时血浓度达口服等量的60%,达不到较快止惊效果2.鲁米那(笨巴比妥)10mg/kg1)静脉注射速度25mg/minIV15min生效2)肌注:起效慢优点:作用时间长、安全,

3.水合氯醛:50mg/kg甘露醇(Mannitoli)为渗透性利尿药,经肾小球滤过,不为肾小管再吸收,大部分无变化地经肾脏排出体外,产生脱水及利尿作用,其利尿作用较尿素强,排泄速度也较快,当体液注入人体后,由于血液渗透压升高,可促使组织脱水,降低脑压,用药20min颅内压显著下降,颅内压降低可达43~66%,降压作用维持6小时以上,而且无反跳性回升现象,为一种有效的降低颅内压及眼内压的药物,适用于①治疗脑水肿,②青光眼,③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尿闭症和因烧伤引起的浮肿,腹水等。对作用机理不断深入研究与观念更新,临床应用日趋广泛。1.药理学研究进展情况1)急性心梗经静脉冠脉再通疗法后生成的氧自由基和OH可造成心肌细胞极化性能改变,形成折返环,容易发生心律失常。甘露醇缓慢静滴无脱水利尿作用,不增加心脏负荷,对氧自由基有酶性解毒和生成抑制作用,特别对OH有特异性消除作用,能有效地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2)甘露醇在血液中有强大的回吸收作用,可以消除细胞水肿,并使组织间液迅速回收到血管内,有效循环血量骤增,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重要脏器得到充分地灌注,能降低血液粘稠度,有利于微循环改善,其扩容速度快,维持时间长,可用于休克的治疗。3)甘露醇能够直接作用于胃肠,通过高渗作用削弱或破坏幽门螺旋杆菌表面的保护层,消除粘膜炎性水肿,使胃皱璧展现,幽门螺旋杆菌充分暴露于胃腔面,创造有效的杀菌条件。4)肺心病右心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由于低氧血症,可使肺血管收缩,出现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室肥厚发生心衰。能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降低颅内压并具有利尿作用,可减轻浮肿及心脏负荷防治血细胞肿胀破裂性血管内溶血和保护肾功能。临床治疗在抗感染、强心、利尿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加用20%ml静脉滴点,每日1~2次,连用3~5天,病情明显好转,浮肿消退。心率减慢,缺氧,心衰得以控制,精神好转,。2治疗脑血管病1)脑血栓形成:甘露醇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提高脑灌注量,改善脑循环。①降低血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性,增加红细胞的变形性,有利于较大的红细胞通过毛细血管;②减轻脑水肿。用药方法:20%甘露醇ml静脉点滴,1~2次/日,7天为一疗程。2)脑梗死:血液流变学研究认为,血被流动性的极度降低或丧失,以及血粘度增高,是导致脑梗死的基础因素。而高容量稀释疗法,是一种有效的降低血粘度的重要措施。对较大面积梗死者,在急性期给予20%甘露醇ml静脉点滴,2次/日,可降低脑水肿和血粘度。增加红细胞变性,减少红细胞聚集,增加脑灌注量,改善脑循环,并可消除自由基的作用。3)老年性嗜睡症:甘露醇能有效地消除脑缺氧时产生的大量自由基,对脑组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降低血粘度,减少脑血管阻力,增加脑灌注量,改善脑循环.对脑梗塞,高血压血症,高粘度血症,脑动脉硬化等原发病引起的老年性嗜睡症,用20%甘露~mlVD,1次/日,根据心肺功能,一般控制在50~60滴/分钟,5~7天为一疗程,临床症状(头胀、嗜睡、头昏沉,记忆力减退)明显减轻或消失。3.治疗消化道疾病1)病毒性肝炎,口服甘露醇(20%)ml分3~4次/日,7天为一疗程,降酶有效率为85.7%,退黄有效率为17.3%。2)腹胀,便秘,用20%甘露醇溶液20~40ml,口服,3次/日,连服3~5天,效果明显。3)胃炎,口服甘露醇溶液配合庆大霉素口服液治疗胃炎,可使其症状缓解消失。用药方法,20%甘露醇溶液20~40ml3次/日,庆大霉素口服液10ml,3次/日,7天为一疗程。4)胃柿石症:口服甘露醇溶液,能刺激胃肠运动,促进胰液分泌,中和胃酸、鞣酸,促使胃柿石分解,排出体外。5)胆道蛔虫症:用20%甘露醇溶液ml每3小时/次,可达虫退痛止之效,配合甲硝唑0.2~0.4,一日3次,冀效果更佳。6)急性中毒患者的导泻,口服甘露醇溶液ml,可根据患者情况1~2小时口服一次,主要用于经口腔急性中毒患者,导泻作用强,效果好。4.其它甘露醇除对上述诸疾病有特殊治疗作用外,尚有报道对顽固性休克,20%甘露醇注射液ml快速静滴,50~60滴/分钟,肺性脑病,脑出血等也有一定疗效。使用甘露醇药物注意点:1)本品等渗浓度为5.07%,溶解度为1:6,故20%溶为过饱和溶液,久贮会析出结晶,尤其是冬季。如有少量结晶时,用前需用热水(80℃)振摇溶解后使用(须经灯检)溶解后18小时以内不至析出结晶,使用时不得添加其他药物,以免析出结晶。2)静滴速度过快时,可产生一时性头痛,视力模糊,眩晕,畏寒及静注部位疼痛等副作用。3)静滴时,药液不宜漏出血管外,可发生局部组织肿胀(热敷后可消退),以免局部组织肿胀甚至坏死。4)有活动性脑出血患者忌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急救中的应用1.利多卡因a.适应证:室性心律失常。为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频发室性早搏(多源性或连续3次以上室性早搏)首选药物,属Ib类抗心律失常药b.剂量:每次lmg/kg静脉注射,静注后15—30秒即起效,5分钟达高峰,维持10—30分钟。如无效,可每5一10min重复1次至有效,总剂量不超过3—5mg/kg根据病情,可用7—10天。如室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则静滴:20—50ug/(kg?min)。气道内滴入剂量:1mg/kg。口服无效。c.副作用:窦性停搏、传导阻滞、嗜睡、眩晕、感觉异常。注意事项:①药液准备;利多卡因mg(2%利多卡因6m1)用5%葡萄糖液稀释至ml,l-2.5ml/(kg?h)的滴速等于20—50ug/(kg?min);②患儿有低心徘出量时需减慢滴注速度。剂量大可导致心肌收缩抑制、低血压、中枢兴奋甚至惊厥;③如果经气管插管内给药,给药后用生理盐水或等张液1—5m1冲洗.d.禁忌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旁路传导引起的宽大复合波性心动过速,心源性休克,严重肝脏疾患及对利多卡因过敏者忌用.

2.心律平(普罗帕酮)a.适应证:室上性及室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心律失常,室上性和室性早搏。经全国儿科心律失常协作组26个单位对国产心律平治疗小儿各类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进行系统观察和研究,包括应用片剂治疗3例,针剂治疗例,认为疗效较好,副作用少,复发率低,可作为治疗小儿各类快速型异位心律的首选药物。b.剂量:①静脉注射,应在心电监护下进行,每次1—2mg/kg,加入5-10%葡萄糖液10-20m1,5min内缓慢推注。若不见效,则每10-15min重复给药1次,直至有效(但连续用药不得超过3次,总量不得超过6mg/kg).有效后立即改为片剂口服,以维持疗效.②片剂口服:每次5mg/kg,每6—8h用1次.c.副作用及注意事项:主要为抑制心肌传导系统,使P—R间期、QRS时间及QT间期延长。少数患儿可出现头晕、出汗、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等,少数可出现惊劂。心律平有负性肌力作用,使左室收缩力减弱,多发生于大剂量用药时,故心律平不能用于心力衰竭患儿。若与地高辛合用可减轻抑制心肌收缩力的作用,使地高辛浓度增高,因此地高辛用量宜减少。另外抗心律失常药也会加剧或诱发心律失常,心律平也不例外.d.禁忌证: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3.胺碘酮(乙胺碘肤酮)a.适应证:适用于室上性及室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心房扑动、室上性及室性快速型异位心律,如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及室性早搏等。我们临床上主要用于一些顽固性早搏及阵发性室上速患儿,尤其用于心律平等治疗无效或疗效较差者。b.剂量:静脉注射为每次1mg/kg,5%葡萄糖稀释后缓慢推注,每10min一次,共10次。静滴剂量为5—10ug/kg,用5%葡萄糖—m1稀释后静脉滴注,于30min内静滴完毕。注射剂应避光,口服剂量每天10mg/kg,分2次口服,7—10天后减为每天5mg/kg,Qd口服,然后维持治疗,每周服5天,停2天。c.副作用及注意事项:心动过缓、皮疹、恶心、呕吐、共济失调、低血压、肝损害等;可提高地高辛、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的血浓度,可致血清甲状腺素升高,可引起甲亢或甲减,故甲亢或甲状腺肿者禁用,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T3、T4、TSH及心电图。长期大量应用可发生肺纤维化。但我们认为本药副作用较小,较轻,如甲状腺功能紊乱在儿科并不常见,肺纤维化在儿科更属少见。由于本药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及选择性冠状动脉扩张作用,故可用于伴有充血性心衰的心律失常.d.禁忌证: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及碘过敏者禁用。4.异搏定(异搏停、戊脉安、维拉帕米)a.适应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房颠、房扑、房性或交界性早博。b.剂量:静脉注射每次0.1—0.2mg/kg,用5%一10%葡萄糖稀释成0.5g/L,在心电监护下,以1ml/min速度推注.1-2min起效,维持15-20min.c.副作用及注意事项:可致急性血管扩张和心脏收缩力减弱,在新生儿和3个月以下小婴儿使用易致血压下降、休克和心脏停博,国内有死亡病例报道。故不宜选用,但6个月以上婴儿可作为首选。本药不宜与?—受体阻滞剂合用。因能提高地高辛浓度,故合用时,应减少地高辛剂量。支气管哮喘者慎用。本药中毒时可用异丙肾上腺素、钙剂或阿托品等药物解救.d.禁忌证:低血压、心力衰竭、传导阻滞和心源性休克者禁用5.普鲁卡因酰胺a.适应证:宽大复合波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Ⅰa类抗心律失常药).b.剂量:每次3—6mg/kg,静脉注射,注射时间大于5分钟,总剂量不超过mg,最大负荷量15mg/kg.维持量:20-80ug/(kg?min),最大剂量24小时2g.c.副作用及注意事项:厌食、恶心及腹泻,血压下降,休克,偶然出现严重心律失常,长期使用可发生粒细胞减少.用负荷量时,QRS波增宽或出现低血压,应立即停止注入剩余药液。维持量应在这些症状消失后才能应用.d.禁忌证:严重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肝肾功能减退及低血压者忌用.6.异丙肾上腺素

a.适应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房室传导阻滞、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伴心率缓慢及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LQTS)者.b.剂量:0.1mg加入10ml生理盐水静脉缓推,必要时重复,继以0.05—2ug/(kg.min)静脉滴注,使窦率增快以抑制室速,使心率维持在90一/min.c.副作用及注意事项:恶心、头痛、眩晕、震颤等,也可出现心动过速、室性心律失常、心悸.剂量过大或反复应用可致血压骤降(因舒张压下降过多),也可致新的心律失常或由室速转为室颤,有人认为对肾上腺素依赖型Tdp不宜首选异肾上腺素,但可使用.也有人认为先天性Q—T间朗延长综合证(LQTS)应避免应用异丙肾上腺素,但如LQTS伴Tdp发作,应用β—受体阻滞剂无效,又无心脏起博条件时,在纠正电解质紊乱情况下,可慎用异丙肾上腺素以观疗效.d.禁忌证:心肌炎、心绞痛、心肌梗死及甲亢者禁用。,肾病患者慎用.7三磷酸腺苷(ATP).a.适应证:室上性心动过速(SVT)o目前认为ATP治疗小儿SVT安全有效,已成为终止小儿SVT发作的一线药物。但对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LART)和自主性房性心动过速(AAT)治疗无效,对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逆传型不能应用,否则易使心室率加快,甚至发生心室颤动.b.剂量:首剂0.1mg/kg在3—5s内快速静脉推入,若无效,3分钟后可注射第2剂,每次按照0.5—0.1mg/kg递增,直至最大量0.25—0.3mg/kg或SVT终止。注射部位宜在上肢或接近心脏的血管内注入,否则易失败或需大剂量,随剂量增大(最大剂量为12mg则幅作用也增多.注射后若出现严重心动过缓,可用氨茶碱解救,剂量5—6mg/kg推注5分钟以上,禁用阿托品解救。c.副作用及注意事项:面部潮红、激发哮喘发作、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呼吸和心博骤停及血压下降。疗效不仅有赖于ATP的剂量及给药速度,且与给药进针处与心脏间距、迷走神经及肾上腺素,能的张力有关。本药终止PSVT有效率为86%~%,但由于半衰期短,复发率也高,可达13%-28%。d.禁忌证:哮喘患儿及对ATP过敏者忌用。8.地高辛a.适应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非洋地黄中毒所致房颤及房扑。但不能用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逆传型。由于PSvT90%由折返引起,对地高辛有效,我们临床上对新生儿和婴幼儿PSVT,多首选地高辛,尤其对合并心衰患者.b.剂量:静注地高辛饱和量:新生儿O.04mg/kg,婴儿0.05mg/kg,儿童0.03mg/kg,先以半量静注,6-8h后余量分两次静注,在12h内完成饱和量。地高辛单独或与心得安或异搏定联合应用可控制80-90%PSVT。对合并心衰者尤为适用。主要缺点为复律时间较长,平均为用药后6min.西地兰剂量及用法同地高辛。但较后者起效快。毒毛旋花子甙K因毒性大,且无法测定血药浓度,故目前多不主张应用。我们常用西地兰静注,控制后改用地高辛口服维持.c.副作用及注意事项:恶心、呕吐、头痛、眩晕、心律失常,严重者可惊厥、休克、昏迷、死亡。心肌炎及低血钾患儿易发生洋地黄中毒.PSVT并发心源性休克,已伴有血流动力学变化者,地高辛见效太慢,可加用多巴胺。有条件时宜采用同步直流电击复律。地高辛与心得安、心律平、胺碘酮、奎尼丁等合用时,需减少地高辛用量。d.禁忌证: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肥厚型心肌病、预激综合征并发房扑、房颤和Kent束有效不应期(ERP)ms者忌用.

本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fbrmw.com/zlcs/155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