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在临床应用至今,因其出血风险小、无需常规检测INR、抗凝效果显著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广大医生和患者的认可。但NOACs在80岁以上高龄人群中应用的循证依据及经验相对较少,广大临床医生的顾虑主要来自于其在高龄人群中的安全性问题。作为非维生素K拮抗剂类口服抗凝药物,NOACs应用于高龄中国患者房颤抗凝的临床获益是否优于华法林尚鲜有报道。最近,发表在《HeartRhythm》上的一项来自中国香港、台湾及北京的多中心观察性研究对此进行了评估,结果值得我们借鉴。
该研究共入选了例年龄在80以上的中国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平均年龄84.8±4.0岁;女性占58.1%)。设定的一级终点事件为缺血性卒中住院,二级终点为颅内出血(intracranialhemorrhage,ICH)住院。平均CHA2DS2-VASC评分及HAS-BLED评分分别为4.8±1.6和2.4±0.8分。在例患者中,例(22.6%)患者服用达比加群酯mgbid,其余患者服用华法林。在随后平均2.6年的随访期间(总计人年),华法林组有83例出现缺血性卒中(6.9%/年),达比加群酯组有4例(1.4%/年)(HR0.22;95%CI0.23-0.67)。两组共出现ICH8例,其中华法林组7例(0.59%/年),达比加群酯组1例(0.35%/年)。与处于治疗窗时间(TTR)≥55%的华法林组相比,达比加群酯组的缺血性卒中风险更低(1.4%/年vs.5.4%/年),ICH风险相似(0.35%/年vs.0.36%/年)。
可见,对于中国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在卒中预防方面以达比加群酯为代表的NOACs可能更优于华法林,尤其对于华法林治疗达标率低(TTR55%)的患者,其颅内出血等安全性指标相仿。当然,该研究数据仅来自于单中心的观察性研究,每一位患者的抗凝方案均由医患双方的选择意见而定,难免受影响于患者的经济承受力及所在地医保政策的影响。所以我们很期待能有更大样本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能对该结论进一步证实。
HeartRhythm;13:-.
编辑:杜先锋,方任远,丰明俊
表1研究人群基线特征。
图1A:华法林组和达比加群酯mgbid组的无缺血性卒中K-M生存曲线。B:华法林组(TTR55%、≥55%)及达比加群酯mgbid组的无缺血性卒中K-M生存曲线。C:华法林组(TTR55%、≥55%)及达比加群酯mgbid组的每年缺血性卒中风险对比。HR代表风险比;TTR=处于治疗窗内时间。
表2研究人群的基线特征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分析。
图2A:华法林组和达比加群酯mgbid组的无颅内出血K-M生存曲线。B:华法林组(TTR55%、≥55%)及达比加群酯mgbid组的无颅内出血K-M生存曲线。C:华法林组(TTR55%、≥55%)及达比加群酯mgbid组的每年颅内出血风险对比。
表3研究人群的基线特征与颅内出血的相关性分析。
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fbrmw.com/zlcs/15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