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诊疗nbsp通过案例谈听诊技

自从年法国医生雷奈克发明了最初的听诊器,将近年来被不断改进,使医生对患者体征的了解比以往更准确,以致在我国有一段时期,听诊器竟成了医生的“代名词”。

近年来,许多先进诊疗仪器设备的问世,让医生觉得临床工作似乎比过去容易了。因此,应该肯定先进设备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必须承认,医生自己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认真查体,进行深入的临床思维,仍旧是弄清病情的根本依据。

老一辈医学家们经常强调:一个合格的医生,应该能够依靠病史和查体作出60%~70%的诊断。还有医生更具体地说:诊断,50%靠询问病史,30%靠查体,20%靠特殊检查。特别是在基层,通常没有很多先进的检查技术设备,医生更需要发挥听诊器和各种简单诊病工具的作用。现结合一些病例来说明听诊的重要意义。例1:左锁骨下动脉及左颈总、颈外动脉狭窄患者,女,50岁。诉经常头晕已半年,医院就诊,血压/70mmHg,心率76次/分,心律齐,无杂音。做过头颅CT及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当时诊断:脑供血不足,但药物治疗无效。其后到社区诊所就诊,血压/70mmHg(右),70/50mmHg(左),心率76次/分,律齐,无杂音。但因不知两侧血压差别这么大的原因,未能明确诊断,故请我会诊。补充询问病史,了解到以往曾因左侧乳腺癌做过乳腺切除及放疗。查体发现左锁骨下动脉及左颈总、颈外动脉闻及Ⅳ级杂音,向颞部及耳后传导。诊断:左锁骨下动脉及左颈总、颈外动脉狭窄,医院做血管多普勒检查。证实该血管分叉处高度狭窄,决定做血管内支架安置,其后两上肢血压基本相等,血管杂音及症状均消失。分析从本例看,患者确实有脑供血不足,但那只是后果而不是病因。患者年纪较轻,似不应首先考虑脑血管硬化或脑软化。社区诊所医生查体细致,能够发现两侧血压不等的体征,是值得赞扬的。可惜在发现两侧血压不等时,未能思考形成的机理。故对笔者做锁骨下动脉听诊时感到不理解,认为那不是“常规的心脏听诊部位”。正常情况下,两上肢血压可能不完全一样,但差别不大。对于两侧血压明显差异者,应该怀疑血压特别低的一侧血管近端有狭窄,因而必须沿血管走向听诊,这就是我急于先听左锁骨下的原因。发现本例患者锁骨下动脉及左颈总、颈外动脉杂音,应考虑多种血管病变的可能性,如多发性大动脉炎、闭塞性动脉因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该患者有局部放射治疗史,按一般推断,其放疗部位应包括左上纵隔。放射治疗导致局部组织损伤是常见的现象。左侧乳腺癌手术后做乳腺及纵隔放疗,引起该处血管和淋巴管受损,发生瘢痕或血栓形成,继发管腔狭窄的可能性值得重视。回顾本例,可以说,如果没有仔细测双侧血压,就不可能发现左侧血压特别低的异常情况,就不可能怀疑左锁骨下动脉问题,不认真听诊就不可能确诊左锁骨下动脉及左颈总、颈外动脉狭窄。不解决血管狭窄的问题,脑供血不足肯定难以改善。很可惜的是,超声心动图所能探测的范围,与病变部位相距只不过几厘米。因为当时没有听诊,致使与正确诊断“擦肩而过”。例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女,42岁。阵发性心房纤颤已10年,医院住院做过详细的心脏科检查,未找出病因,故出院诊断为“特发性房颤”。其后患者来门诊找到笔者,当时未发房颤,心律整齐,无杂音,心率次/分。无心悸感。查体:无突眼,甲状腺无肿大,手无震颤,但让患者屏气时仔细听诊甲状腺,发现左叶有轻微杂音。遂拟诊“甲亢”。查T3、T4、TSH,得到证实。分析有进修医师问:“为什么一开始就怀疑甲亢?”道理很简单:①心房纤颤最常见的病因是甲亢、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冠心病或心肌退行性变。年轻患者,初次房颤时才32岁,应可除外老年性病变;②心脏无杂音,可除外风心病,因此必须考虑甲亢。虽然初步查体没发现甲亢体征,但她心率/分而没有心悸感,提示平日心率就快,已经习惯了。从这点也强力提示甲亢,带着高度怀疑认真检查,终于查出了甲状腺杂音,再选择特异性的甲状腺功能检查,从而得到确诊。说明用临床思维来指导查体是很重要的。例3:二尖瓣脱垂患者,男,73岁。因有胸闷憋气,长期诊断为“冠心病”,给予硝酸酯类及复方丹参滴丸等药,并嘱限油腻,但无效。患者来我处门诊,查体:消瘦(身高cm,体重40公斤),血糖血脂正常,心电图示垂位心,无其他异常,血压/80mmHg,心率94次/分,心脏听诊有典型喀喇音,超声心动图证实为二尖瓣脱垂。给予阿替洛尔,并嘱加强营养,增加体重。分析这可算是冠心病诊断“扩大化”的典型病例。此患者除为老年人外,没有任何因素支持“冠心病”诊断。医生只要知道有二尖瓣脱垂这个病,知道什么是喀喇音,就应首先想到它。而不是人人都是冠心病,个个给丹参滴丸和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二尖瓣脱垂常伴有结缔组织软弱及内脏下垂,增加体重,有利病变缓解,症状减轻。例4: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患者,女,69岁。因憋气、咳医院就诊。胸部X片,示肺门阴影扩大。给予抗生素及化痰药,嘱两周后复查。两周后症状未减轻,胸部X片所见相同。怀疑肿瘤,医院行胸部CT平扫,但CT医生认为必须做加强扫描,否则应做核磁共振。患者很紧张,遂来笔者门诊。查体:表浅淋巴结不大,胸骨两侧第3肋间可闻收缩期杂音,左侧较强,近Ⅳ级。笔者告诉患者可能为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时,她才恍然大悟,原来20多年前就有医生说过其心脏有病,但因一直没有不适,连患者自己也忘了。笔者分析,很可能由于房间隔缺损引起的分流导致肺门血管的异常搏动,有的医生称之为“肺门舞蹈”,这种动态性改变,在胸片上即表现为肺门阴影扩大。申请胸透,报告称:肺门搏动性血管影,证实了诊断。分析从这个病例看,首先是医生思路局限,只想到肺炎和肿瘤;没有听诊,或听诊水平不高。再就是,不知道老年人也可能存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可以活到老年。笔者曾见过一位90岁患者,因胸闷憋气,长期被诊断为冠心病。在一次请我会诊时,发现胸骨左缘第3肋间响亮的收缩期杂音。经超声心动图证实为先天性房间隔缺损。一般规律是,房间隔缺损的缺孔越小,杂音越响,但分流量少,对血液循环影响不大,故症状可能很轻,患者可以长期存活。专家结语在已经具备各种先进的检查技术设备的条件下,当然并非拒绝利用它们,但是医生应该首先使用物理诊断技能,充分依靠自己望、触、叩、听的基本功,做出初步判断,而把某种特殊检查看作为支持诊断寻求客观证据的手段。上述病例表明,有没有听诊,听诊水平高低,对患者的诊断和预后竟然起着决定性作用。提高听诊本领的唯一途径,是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应用。只有通过反复听诊,对正常心音、呼吸音、肠鸣音等都真正了解后,才能比较敏锐地识别异常的病理性情况。除此之外,从以上病例也可以看出,听诊虽然靠医生的耳朵,但是又不是单靠耳朵就行了。因为,耳朵只能听到声音,获得某种信息。而识别那些信息的性质和特点,分析那些信息的意义、可能反映何种病理改变以及它的形成的机理,则需要医生紧密联系基础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深入的临床思维,才能最终达到正确诊断的目的。医院曾昭耆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白癫疯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brmw.com/jbzz/9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