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方法治疗非阵发性房颤临床获益更

《中国医学论坛报》整理报道

导管消融是目前治疗房颤的有效手段之一。阵发性房颤治疗成功率高达80%左右,而非阵发性房颤(NPAF)病程较长,且导致房颤的病变部位更多,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常规的导管消融治疗都未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目前治疗NPAF的常规消融术式包括单纯环肺静脉隔离术、联合线性消融术、碎裂电位消融术以及综合性的步进式消融术等,但这些术式均未考虑到房颤患者的个体差异,存在消融不足或消融过度的情况,总体成功率尚不理想。

医院、医院陈明龙教授团队自年起致力于研究心房基质在不同类型房颤以及健康人群中的差异,发现随着房颤病程的进展,心房纤维化程度增加。较阵发性房颤或正常人群相比,NPAF患者左心房内低电压及瘢痕区域的分布明显增加,由此推断房颤持续可能与此现象有关。

他们认为,若要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必须对这些低电压区域进行改良。此外,即使是NPAF,也仍有近30%的患者的左心房电压基质是健康的,换而言之,在过去的经验性激进式消融治疗中,此部分患者可能存在过度治疗,不仅未能增加临床获益,反而会引起医源性的房速等,进而降低临床疗效、增加手术风险。

经探索,陈明龙教授团队提出了STABLE-SR术式,即在完成环肺静脉隔离术和三尖瓣环峡部消融术后,在窦性心律下针对左心房低压区和心电图异常部位进行个体化消融治疗,该策略也被称为“南京方法”。

年2月8日,CircArrhythmElectrophysiol杂志在线发表了陈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结果,STABLE-SR术式治疗的临床获益优于传统步进式消融术。

研究纳入86例NPAF患者,根据左心房高密度标测结果,在低压区(0.1~0.4mV)进行均质化消融使电压值小于0.1mV;在移行区(0.4~1.3mV)清除所有的复杂异常电图;最后根据实际消融区域的分布以及与电学解剖屏障的距离,设计短消融线以封闭所有可能产生折返的电学通道。研究另外纳入78例性别与年龄匹配的NPAF患者作为病例对照,接受常规步进式消融术治疗。

在研究组,92%(79/86)的患者在环肺静脉隔离术和三尖瓣环峡部消融术后成功复律。在成功复律患者中,70%(55/79)的患者存在左心房低压区和窦律下异常心电图并接受了STABLE-SR术式治疗;而另外30%(24/79)的患者未出现窦律下心电图异常和低压区,无需进一步消融治疗。

平均随访30个月,研究组单次手术成功率达为66%(57/86),远高于步进式消融的成功率(37%,29/78);K–M曲线分析显示,两种方法24个月维持窦律的比例分别为69.8%和51.3%;单次手术后房速发生率分别为3.5%(3/86)和30%(24/78)(P=0.)。

图1示例:在左房标测到的广泛低电压区(LVZ)及标测到窦律异常心电图(SR-AEs)的移行区(TZ),并予以个体化消融。图A:顶图为窦律时高密度电压标测下的LVZ区及SR-AEs区分布(色条设定:0.1-0.4mV)。底图为标测到SR-AEs的TZ的分布(色条设定:0.4-1.3mV)。图B:顶图为个体化基质消融灶。底图为验证前壁线传导阻滞的演示图。

图2单次消融后的K-M无房速生存率的曲线对比(P=0.)

意大利学者FiorenzoGaita等人在同期述评指出,窦律下电压标测指导心房基质改良的研究结果最先由德国莱比锡中心在年发表。陈明龙教授团队的消融策略与其部分相似,但更注重对心房纤维化引起的促心律失常区域的电生理检查及干预。

本项研究证实,该方法在非阵发性房颤人群中可行且有效。这种基于基质的消融策略与过去10年中室速的标测与消融相似。陈教授团队的出彩之处在于对持续性房颤复杂机制及病理生理特点的进一步揭示。但在解读该研究结果时仍应注意一些局限之处,例如非随机化设计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偏倚;单中心研究时采用既往步进式消融病例做对照,在时间框架上肯定有利于新的消融策略等。

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陈明龙教授于年牵头领导了覆盖亚太区共11家中心、评价STABLE-SR术式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现已进入尾声。如该方法能够在大型研究中收获良好结果,将会是房颤治疗领域的一大进步。









































治白癜风有哪些偏方
白癜风医院济南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fbrmw.com/jbzz/7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