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调节心律的验方
(适用于心律失常(早搏、房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心律失常,中医称之为“心悸”、“怔忡”,一般有两种情况——心阳不足或心阴不足。如果心阳不足,那就如同—个液压机里,赖以传动压力的润滑油不足了,润滑油不足,机器就会出现空转的情况,就会动力不足;同样的道理,心阴不足,人体就会出现心悸气短、神疲力乏、失眠健忘等问题,西医一检查,结果往往是心律不齐,心脏病又来了。本文所讲的方药,适合于多种心律失常现象。
炙甘草汤使用说明
出处及来源: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
使用时间:年
常用剂量:生地黄20g,阿胶10g,炙甘草10g,人参10g或党参15g,麦门冬15g,肉桂5g,生姜15g或干姜5g,火麻仁10g或甘杞子15g,红枣30g。
煎服法:以水ml,加入黄酒或米酒5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50分钟,取汤液ml,化入阿胶,分2-3次温服。
体质要求:赢瘦,面色憔悴,皮肤干枯,贫血貌。这种体质状态,多见于大病以后,或大出血以后,或营养不良者,或极度疲劳者,或肿瘤患者经过化疗以后。患者精神萎靡,有明显的动悸感,并可伴有早搏或心房心室颤动等心律失常。
适用疾病: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肿瘤恶液质、肺癌、低血压、各种出血性疾病、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便秘、失眠、口腔溃疡、老年性皮肤瘙痒、崩漏、闭经、围绝经期综合征、老年性阴道炎、高龄老人营养不良等。
药理研究:具有止血、促进造血、抑制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增强高级神经活动,旺盛新陈代谢等作用。
注意事项:食欲不振者宜减少服药量,一剂药服用2-3天。
从本方的药物组成看,方中除桂枝、生姜为温阳助阳药外,其余皆为补益气血的药物。这比桂枝加人参汤的补益强壮作用更强,是《伤寒论》中一首重要的滋阴剂。后世治疗阴虚症的滋阴、补阴方大多源于此。
脉律不齐,是炙甘草汤的代表脉证,但脉虚无力是其特征。如果脉象滑大,多表示里有痰热,当用温胆汤类方;脉象郁涩不畅者,则表示里有瘀血,当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可能脉象的鉴别比较困难,要注意体型也是重要的鉴别点。炙甘草汤证多见形体消瘦且面容憔悴,常有贫血貌的人。对于那些体型肥胖、面色暗赤或油腻的人,则大多数是痰热证或痰湿证,不宜使用炙甘草汤。
可以使用炙甘草汤的一些心脏疾患
心律失常
黄氏报告本方加味治疗频发性期前收缩25例,治愈II例,显效7例,好转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4%。医院用本方治疗心律失常31例,其中多发性室性期前收缩23例,房性4例,交界性期前收缩4例,结果症状消失者15例,显效3例,好转11例,无效2例。药后绝大部分病例在1-2周内出现疗效。
冠心病
天津中医学院报告,用炙甘草汤治疗例冠心病,其中属不正常心电图例,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9例,左束支传导阻滞20例,心肌劳损9例,心房纤颤1例,结果显效93例,改善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93.7%。用药二周后开始好转的占86.6%,其余患者在四周以内开始好转。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高氏报告,用炙甘草汤加附子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II例,其中动脉硬化性心脏病6例,心肌炎、心肌病各2例,II例均有传导阻滞、窦性停搏,4例发生过阿—斯综合征。治疗以15剂为l疗程,经3个疗程治疗后获显放的4例,有效7例。其中心率增至60次/分以上者7例,增至50~60次/分者4例,传导阻滞9例减轻,窦性停搏7例消失,2例偶见。
病毒性心肌炎
徐氏报告用本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8例。其中麻疹8例,流行性出血热7例,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腮腺炎各5例,水痘及病毒性肝炎各4例;伴发心悸者28例,气短19例,胸闷17例、口干26例;脉结代15例,脉数、迟分别为20例及8例;其余尚见心电图及X线胸片异常等。治愈30例,有效4例,无效2例,2例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死亡,总有效率为89.5%,疗程6~42天,平均15.6天。
此外还有本方对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房颤动及阵发性心房扑动有效的报道。
临床表明,炙甘草汤对上述多种心脏疾患或心外其他因素而致的心律失常,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但在中医学看来,心律失常的处方不仅有炙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胆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黄连解毒汤治疗心律失常的报道也屡见不鲜。也即是说,心律失常使用炙甘草汤同样要辨证论治。因为中医的临床是以“证”为中心的。
中国古代经典的强心方和滋阴方
炙甘草汤是古代的止血强心强壮剂和急症用方,经典的滋阴方,适用于以羸瘦肤枯、贫血、脉结代、心动悸为特征的疾病和虚弱体质的调理。
什么是阴虚?为什么要滋阴呢?
人体虽然复杂,但说到底,也只存在两种能量:一是阴,一是阳。这两种能量不断变化,便有了人的生、老、病、死。
人的一生离不开生、老、病、死。生是什么?生就是阴与阳这两种能量在身体内聚合,获得了暂时的统一。老是什么?老是阴阳在体内不断变化、衰减。病是什么?病是阴阳这两种能量在身体内出现了失调。死是什么?死是阴阳这个统一体的瓦解。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阴阳这两种相互矛盾的能量所构成的一个平衡体,在这个平衡体中,正极为阳,负极为阴,阴阳平衡才有了人,《黄帝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人生天地间,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人在中间追求的则是阴阳平衡。所以,生命是二种不上不下、阴阳平衡的状态,如果这种平衡状态被彻底打破了,生命也就结束了。生命结束之后是个什么状态呢?就是阴阳分离了。
人从一出生,心脏就会自己跳动,会自己呼吸,会生长发育,各种细胞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运动,这些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从哪里来呢?我们知道,人是由精子和卵子结合成为受精卵,受精卵分裂、发育而成为胚胎,胚胎在母体中吸收养分而逐渐发育为胎儿,胎儿发育成熟后由母体分娩而出,成为一个新生的个体,这就是人的生命繁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出生以后所有的形态特征、所有的生命活动的实现,其实都是由最初的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而产生。也可以这么说,那就是在这个受精卵中蕴涵着人体最初始、最基础的物质,这个物质为人体的形成以及形成后的各种生命活动提供了原动力。
这个物质应该具有两方面的特性:一是具有活动、温煦性。也就是具有使自身不断运动、不断分化、不断扩大的特性,并能产生能量来维持体温和提供动力。二是具有滋养、限制性。也就是为自身的各种活动积蓄能量、提供营养支持以及滋润组织器官,并能把自身的分化、扩大、活动、体温限制在某一个范围之内而不至于失去控制。物质的这两方面的特性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它来源于父母,并在人的孕育、出生、成长直至死亡的过程中一直发挥着作用,中医将这种物质中具有活动、温煦作用的一部分称为“元阳”,而将具有滋养、限制作用的一部分称为“元阴”。“元”也可以称“原”,就是本原、初始的意思。元阴、元阳是人体生长发育、所有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所在,如新陈代谢、心脏搏动、各种细胞的活性等,都和元阴、元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元阴、元阳充足,则人体的上述功能就强,元阴、元阳不足,则上述功能就弱。
元阴与元阳是人体内最基本的物质,元阴与元阳之间相互作用产生效能,并通过效能的释放来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因此,我将元阴与元阳合称为“生命原物质”,它是所有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所在。心脏的阴阳必须平衡,如果心脏的心阳不足,人体就如同失去阳光的普照一样,陷入,片阴霾的笼罩中,变得浑身发冷、精神不振。这时,水汽便会泛滥,出现水肿,结果,心脏的功能必然会受影响,甚至出现心源性水肿,西医一检查,发现这已经是心脏病甚至是心衰了。同样,如果心阳不足,那就如同—个液压机里,赖以传动压力的润滑油不足了,润滑油不足,机器就会出现空转的情况,就会动力不足;同样的道理,心阴不足,人体就会出现心悸气短、神疲力乏、失眠健忘等问题,西医一检查,结果往往是心律不齐,心脏病又来了。本章所讲的炙甘草汤,就是一张滋补人体元阴的古方、验方。
炙甘草汤最初很有可能是古代的一张军医用方
据考证,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在《伤寒论》中主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金匮要略》载《千金翼方》的主治是“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代,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外台》的主治是“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其方名和主治都不统一。对于仲景的方名而言,以药名作为方名的情况多是小方,如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干姜附子汤等。而本方是一张九味药的大方子,不符合张仲景方名的常例。张仲景以药名方,都是方中的主药,其用量也相对要大。但本方炙甘草的量并非最大,只用了四两,而生地黄用量却最大,用了一斤。由此可见,复脉汤的方名更适合本方。另外,《伤寒论》的条文是否存在脱简,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对此,清代经方家莫枚士也有独特的看法。他在《经方例释》说“疑经文本当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复脉汤亦主之,且二方互可并治。”并举两个例子来证明。一是《伤寒类要》以一味甘草治疗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二是《千金》以一味甘草治疗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莫氏的观点值得重视。
关于复脉汤,当代经方家,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黄煌教授提出:本方最初很有可能是古代的一张军医用方。是用于那些在战场上受伤后造成大出血的士兵们的。大量的出血,也同样可出现脉结代、心动悸。方中用大剂量地黄和阿胶就是为了止血。这一点从内补当归建中汤的条文中可以看出:“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黄土汤和胶艾汤都主血证,也都用地黄、阿胶,由此类推,可知本方也应主治血证。桂枝甘草取桂枝甘草汤治悸之意。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急当先固,人参之用义该如此。大出血致使肌体极度衰弱,故又配合大剂麦冬、麻仁、大枣。尤其是方中大枣用至30枚,量大,糖分足,可以给虚弱的身体补充大量能量。在没有输血补液的古代,这的确也是一首对证之方了。徐灵胎在《兰台轨范》中也说本方“治血脉空竭”,诚可谓是独具慧眼。
《本经》说地黄“长肌肉”,麦冬主“羸瘦短气”,大枣主“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麻仁主“补中益气”,甘草“长肌肉,倍力”。这些药物主治的共同点都是其人枯瘦乏力。因此,临床上除了用于心脏病,许多名医还常用此方治疗以肿瘤为代表的恶病质类疾病。肿瘤病人经过手术、化疗、放疗后常常表现形体消瘦干枯,动辄气喘心慌,大便于结,病情进入虚劳阶段。此时只要食欲尚佳者都可用本方。黄煌教授的经验是:人羸弱,麦冬要用60g或更多,呕吐者加半夏;心悸甚者加龙骨、牡蛎,桂枝再加量;贫血时加鹿角胶。便秘者用麻仁,不寐者,可改为酸枣仁;肺气肿气促多汗,多加山萸肉30g、五味子10g、,龙骨20g。冬季服用此方者,可以熬成膏剂。
中药地黄与西药洋地黄改善心率的比较
为什么炙甘草汤方中的君药是地黄呢?地黄是一味滋阴的药物,一般认为它能滋肾阴,但肾水为黑色,它为什么不叫地黑而叫地黄呢,这说明它除了能滋肾水以外,还应该和脾土有一定的关系。种植地黄有一个常识,即不能在同一块地连续种植。因为种完地黄后,土中的精气便被它吸收,必须要等若干年后才能恢复。有资料说山西一药农,年种过地黄,隔了将近20年,年再次种植,结果还是没能收获,损失惨重。有人戏称这就是它叫“生地”的原因,即必须在陌生的地上种植。可见它吸收土气力量之强。
那么地黄滋肾阴怎么解释呢?我们要注意这么一种现象,即刚挖出的地黄是黄色的,等干透以后就变成了黑色。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它在土中生长时是吸收土气,所以鲜地黄的颜色恰好是土的颜色。当它离开土地以后,就没有土气供它吸收了,但它本身又天生有较强的收藏能力,因为它的收藏之性太强了,而收藏恰恰又是肾的功能,从这个角度讲它是补肾的,也就是说它增强了肾的收藏能力,同时它又含有大量的阴精,为肾的收藏提供物质保障(古人保存鲜地黄的办法是把它埋在沙土里,可见它只要不离开土,就能保证它不变黑,这也许是它叫地黄的一个原因,即只有在地里才能保持黄色)。鲜地黄因有足够的土气供它吸收,土气对它来说基本是饱和的,所以鲜地黄不会表现太强的补肾作用。干地黄因长期吸收不到土气,处于一种“饥饿”状态,才会有一种“收藏”之性,所以肾气丸标明用干地黄,而百合地黄汤、防己地黄汤标明用生地黄,都不是补肾的。我们说植物药都是先湿后干,但是把鲜品和干品分开来用的情况是非常少的,这说明干地黄和鲜地黄的药性确实不一样。在张仲景方中从来没有熟地黄的字眼,所以有人认为经方中干地黄指的是生地,而生地黄指的是鲜地黄。
欧洲人也会用地黄,就是强心的药物洋地黄。洋地黄也是玄参科的植物,长的和地黄有点像,如果把两者的照片做一下对比,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二者的区别简直类似干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别。地黄长得比较浑厚含蓄,洋地黄长得比较艳丽外放。既然二者有一定的相似性,我们试看“洋为中用”,用中医理论解释一下这味洋药。洋地黄又叫毛地黄,即它的花和叶都长有很多毛(地黄也有毛),我们说肺主皮毛,长毛就和肺有一定的联系。地黄是用根,洋地黄是用叶,一根一叶也表明了地黄偏于入肾,洋地黄偏于入肺。由地黄的补肾阴,我们暂且推论洋地黄补肺阴,中医认为“肺贯心脉而行呼吸”,这里用了一个“贯”字,怎么理解呢?中医的内脏图应该有两套,一套是结构图,一套是原理图。从结构上来说,肺覆于心上;从原理上来说,肺贯心脉。心为火,属离卦,外阳内阴,中间的一阴爻是“贯”于两阳爻之中的,那一阴爻恰恰是肺阴,或者说是肺肾之阴(因为金水相生)。可见“肺贯心脉”是结合卦象来说的,侧重的是讲原理,洋地黄强心就是通过“肺贯心脉”来调节心的。心力衰竭时心脏节律要增快,这是因为外周供血不足而代偿性增快。类似于有些时候市场、货物供应不足,导致物价的上涨,这时政府要调用大量的物质供应市场以降低物价,而不是强制降价,靠供应物质引起的物价下调类似于用洋地黄减慢心率,靠行政指令强制降价类似于用β受体阻滞药来减慢心率。洋地黄可滋肺阴,肺贯心脉,平息心阳的虚性亢奋,肺又含有丰富的阴津,能够保证物质的供应,增加外周组织的供血,我们说肺为相傳之官,主治节,凡是有节律的东西它都能调节,当然包括心率,它帮助心君增加了外周的物质供应,外周供血充足了,心率自然从容不迫,治节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这和西医认识的正性肌力作用是二致的,外周供血改善,心率自然可以下降,但这平息不同于苦寒直折,苦寒直折的药物如黄连、苦参也能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但它们没有补性,只是强行的抑制兴奋,类似于β受体阻滞药的作用,药理研究即证实苦参有负性肌力及负性节律作用。当然,洋地黄降低心率并不是完全靠增加泵血以后通过自主神经调节来实现的,本身就可以直接降低心率,它可以滋肺阴以潜心阳,心阳不至于虚性亢奋,心率自然下降。这样洋地黄的正性肌力作用及负性节律作用都得到了解释。还有一个利尿作用.心阳过亢则降下不利,这时如得肺阴贯于阳中,则能阴阳协调,阳随阴降,“天气降为雨”,最后起到利小便的作用。古人认为地黄“功力到时,二便通利,以为外征”。可见地黄也有利尿作用。
那么怎么理解地黄与洋地黄之间的区别呢?最明显的就是地黄用大量也无毒,洋地黄稍微过量就会中毒。我们认为这就是补肾与补肺的区别。肺为相傳之官,心君过于弱时,相傳可以辅佐它一下。这是好事,也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曹操与汉献帝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肺金属西方,为白色,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西方”“肺金”“白色”“相傳”等概念往往和险恶有一定的联系。宰相的权利一大,就有可能干出弑君的事来,洋地黄也是这样,它补的是肺阴,掌握不好就会表现出心脏中毒。地黄就不同了,它通过补肾阴来达到补肺阴的目的,这就比较安全,因为心和肾一火一水,是夫妻关系,肾一般不会篡位夺权的。这并不是说相傳一定不好,他也是辅佐心君所必需的,只是要控制好剂量,不能由辅君变成欺君。
中医的方剂其实没有纯阳或纯阴的,这个复脉汤,也就是炙甘草汤中也有桂枝、生姜来补阳,就是说,补足心阴以后还是需要一些热性药来鼓动心阳,这些病人往往都有四末不温的表现,它治疗的心律失常也不是单纯的快速型或缓慢型,既可以治疗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又可以治疗脉来动而中止。具体效果要视阴性药与阳性药的比例来定。总之阴阳协调以后,心肌收缩力就会增强,心率就会趋于适中。
阿胶的分类与真假的鉴别
阿胶为山东名优特产,《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因为此胶产于山东省东阿县,又是用当地得天独厚的阿井水煎熬而成,故名阿胶。据考,阿胶曾治好慈禧太后的久治不愈的血病,慈禧特赐这种阿胶以“福”字,所以“福字牌”阿胶也就由此名扬天下,并畅销国内外,是享有盛誉的著名滋补药品。
从历史上看,阿胶原是以牛皮作原料,后来发展到贵用驴皮,这说明阿胶既有用驴皮制成的胶,也有用牛皮制成的胶,它是随着漫长的医药史发展而成的一类胶药——阿胶类药,包括黄明胶、驴皮胶,还有猪皮胶等。我们认为阿胶类药中无论哪一种胶的制作,都应贵在精选原料,讲究水质、辅料,和有一套符合卫生要求的加工工艺。在应用阿胶类药时,应明确品名,如以驴皮制的胶应称为驴皮胶,用牛皮制的胶可作为黄明胶,它们都是有历史根据的。这样做有利于今后临床疗效的观察和总结,毋须因阿胶原料驴皮或牛皮的不同,而分真伪,造成不必要的争端。
阿胶是妇科圣药,但男子也可以使用。在具体应用时应该注意两点。
古人在运用阿胶时,均将刚熬制的阿胶称为“新阿胶”,要在阴干处放置三年以上,直至“火毒”基本退尽,称之为“陈阿胶”,方可食用。有的人不了解这一点,在服用新阿胶后,鼻腔口唇等处出现许多热疮,或者眼睛干燥、发红、眼屎增多,甚至出现咽喉干痛、大便秘结或出血等症状。
另一方面,阿胶货源较少,伪品较多,因而屡有以假充真的事发生,应用时不可不辨。真伪阿胶的鉴别要点是:真阿胶烊化后,气清香,有麻油气,稠而不粘腻,味微咸,其块在十年以内者,苍翠色,质尚坚,至五六十年以上者,色转黄而质松脆,更佳,“肺痨服之,殊有功效”。真正的驴皮胶表面棕黑色,光滑,对光照视呈棕红色透明,质硬易碎,断面褐棕色,具玻璃样光泽,气微香,味微甜。牛皮胶、杂皮胶则有黏性,质硬不易破碎,断面乌黑或灰黑,气微腥。或取2克碎块,放于锅内加热,真品初则进裂,随后膨胀溶化,冒白烟,有浓烈的麻油香味。伪品烧灼后有浓烈的浊臭味、豆油味或腥味。也有人这样鉴别:取5克加水30毫升,加热至90C,真品约6分钟全部溶解,呈浅红色混浊,有白色物质析出,液面有油滴,静止4小时后不凝集。伪品约在10—16分钟溶解,呈暗棕红色或灰棕色,无析出物,液面无油滴或仅有少、量油滴,静止4小时后凝集或变稠。
舌尖的中医立足科学中医,如何治了白癜风广州白癜风专科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fbrmw.com/jbzz/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