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心脏病学学院与美国心律学会联合美国胸外科学会,共同发布“年房颤患者管理指南”。指南全文同时在线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学院杂志》、《循环》和《心律》杂志。
新指南编写委员会主席、威斯康辛大学CraigTJanuary指出,新指南主要有四大关键变化。
CHA2DS2-VASc取代CHADS2
为评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风险,新指南推荐采用更全面的CHA2DS2-VASc评分代替CHADS2评分。其中,慢性心衰、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病变(心肌梗死、周围血管病和主动脉斑块病史)、年龄65~74岁和女性分别为1分,年龄≥75岁、既往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血栓栓塞分别为2分。January认为,CHA2DS2-VASc评分更有助于评估风险,尤其是低危人群。
阿司匹林地位下降
January指出,在减少卒中风险方面,许多试验显示房颤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没有获益或获益较少,且有出血风险(虽然很小但可确定),因此新指南中阿司匹林地位有所下降。
新型抗凝药成为房颤治疗新选择
新指南推荐,既往卒中、TIA或CHA2DS2-VASc评分≥2分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包括华法林(INR2.0~3.0,证据级别A)、达比加群酯(B)、利伐沙班(B)或阿哌沙班(B)。
January强调,成本是新型口服抗凝药广泛使用的障碍。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禁用于终末期肾病或透析患者;阿哌沙班近期已获准用于透析患者,但还没有相关临床经验。
强化导管消融作用
新指南推荐:对于症状反复发作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临床医生在权衡药物和导管消融治疗利弊后,在抗心律失常药治疗前进行导管消融是一个合理的初始心律控制策略(B)。
转载请注明医师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fbrmw.com/jbzz/5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