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病学
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ersistentpostural-perceptiondizzinessPPPD)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慢性头晕形式,也是中年慢性头晕患者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它是涉及神经科、耳鼻咽喉科、精神心理科等多学科的疾病,在年被列WHO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beta草案中。PPPD占门诊头晕患者的10.6%,在国外三级神经耳科学中心,PPPD是头晕的第二大常见诊断,30%-50%的头晕患者可能发生PPPD。青春期至成年后期均可发病,多见于45~55岁的女性,常伴有VM,且大部分为女性(65%-70%),是男性的两倍。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一)假说PPPD的病理生理机制:①经典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假说classicalandoperantconditioning)认为PPPD常由急性前庭功能障碍相关疾病(如VN)诱发,而发作早期的前庭功能障碍是一种特别强的非条件刺激,刺激产生伴有高度焦虑的强烈生理反应,后者增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这就触发了一个强化的姿势控制挑战意识,增强了姿势反射的超敏反应,从而促起了PPPD症状的产生。②再适应失败假说(failureofreadaptation)认为在早期的急性前庭功能障碍疾病中,为了充分利用检测精确信息的潜能,机体需抑制来自受损感觉系统的传入,并偏向于利用未受损的感觉系统。同时还需采取高风险姿势控制策略,且对周围环境刺激采取更高级别的警惕性,以提高其稳定性。PPPD开始于急性过程,这就需要患者迅速适应对其安全移动能力的急性威胁,而最初的高风险姿势控制策略不能快速恢复正常,这种再适应的失败就导致了PPPD的临床症状。③焦虑相关的神经质和内向型人格特征PPPD联系密切,正常人大脑的前庭及焦虑处理机制有重合。尤其在顶叶前庭皮质、后岛、岛、额叶下回、海马及前扣带皮质,在受到前庭刺激后,大脑的这些区域活动性及连接性的变就是PPPD的神经病学基础。近期一项功能性MR研究证实了正常人中神经质和内向的性格特征与皮质和皮质下前庭区域的反应性增加,以及受到声音诱发的前庭刺激后的前和焦虑系统联系增加有关,即PPPD患者在急性前庭事件期间,高度焦虑及其相关的性点维持了高风险姿势控制策略(包括踝关节紧张及视觉依赖)。
(二)类型
1、精神因素:大多数(93%)PPPD原发于精神因素,其中焦虑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包括急性焦虑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过度焦虑、强迫型人格或惊恐发作的患者可出现类似前庭障碍的头晕症状。PPPD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与人类自身的威胁反应系统及焦虑气质有关。2、器质性疾病:研究发现,PPPD经常发生在患有神经耳科疾病(如VN或BPPV)、神经系统疾病(如偏头痛、脑震荡后综合征)或其他全身性疾病(如心律失常)的患者。前庭系统及神经系统可通过边缘系统的活动影响焦虑程度。前庭神经核与脑干区域、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及边缘系统的一些区域之间存在直接联系,来自前庭的平衡控制信息和其他平衡信息经过共同的上行通路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后进行整合分析,而前庭的平衡控制信息对于形成条件性味觉厌恶和焦虑起关键作用此通路可解释为何前庭疾病与精神障碍常伴随存在。3、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研究证明,PPPD患者至少有80%伴一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表现为直立性低血压、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及轻度心率增快伴舒张压下降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包括交感神经功能下降和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交感神经功能素乱引起PPPD的机制可能是无论交感神经功能下降还是过度兴奋均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低灌注,从而引起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失衡,最终导致头晕出现。4、混合因素:上述多种因素交互影响产生。
三、病史采集
1.现病史
(1)主要症状:首先,需要了解患者是眩晕还是头晕;其次,还需要转载请注明:http://www.fbrmw.com/zdff/17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