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女士今年67岁,患房颤五年有余,每次发病时心慌、胸闷,以前偶尔发作,但很快就能中止,因而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两年房颤发作越来越频繁,每个月有三四次,中药西药吃了一包又一包,有时还得家人陪伴去看急诊,静脉推针输液。
由于房颤发作没有明显规律,即便中止,何时再发难以预料,时常担心犯病,不敢外出探亲、旅游,生活质量下降。医生建议陆女士进行房颤导管消融术,但陆女士一听要做心脏手术就很担心,觉得房颤不发作时蛮好的,心存侥幸下不了决心。
其实像陆女士这样的情况,医生在门急诊和病房工作中经常能够遇到,很多患者和家人对房颤的认识上有些常见误区。
误区一:“房颤会中止不一定再发”房颤一旦发作将易持续,早期常为阵发性,发作虽不频繁,潜在发病机制仍有进展。随着病程迁延,房颤发作多会间隔缩短,持续时间延长,正常心律相对减少,而后可能全部心律均为房颤,每次心电图都报告房颤,如不治疗余生将不再有正常心律,称之为永久性房颤。
误区二:“房颤症状轻不要紧”症状不是判断房颤病情的主要指标,这一点类似高血压,许多患者开始心存侥幸,发生中风后才加以重视,但多已出现中风后遗症,难以完全康复,往往悔之晚矣。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60岁以上的房颤患者脑中风发生率是没有房颤患者的6~8倍。所有房颤患者,无论症状轻重,只要没有禁忌都应预防栓塞治疗。
误区三:“老年房颤等于冠心病”许多老年房颤患者没有冠状动脉的疾病证据,被医生轻易诊断为冠心病,接受不恰当的治疗。房颤主要是心脏电学异常,属心律疾病,血管未必异常。以前诊断技术落后,确诊冠心病困难,现在有了双源ct(或螺旋ct)与冠状动脉造影,许多老年房颤患者可以排除冠心病,免除进行冠心病的治疗。
误区四:“房颤易复发难治愈”多年以来药物一直是房颤治疗的主要方法,但令人失望的是有效率仅30%~40%,即便坚持每日服药,多数患者房颤都会复发。经常服药,毒副作用在所难免。一些患者因此产生其他疾病如甲亢、肺纤维化等,可谓雪上加霜。
外科手术成功率高,推动了房颤治疗的快速发展,但创伤大,仅限于需开胸进行换瓣、搭桥及其他需要行心脏手术治疗的房颤病人,应用受限。
目前,导管消融在有经验的中心已成为房颤治疗的一线方法。这是一种微创导管技术,不用开刀,无需输血,只穿刺大腿根部或头颈部血管。利用圆珠笔芯粗细的导管将射频能量释放于心律失常的关键部位,消融阻断异常通路或消除病灶,属于“治本”性质。
手术后撤出导管,无需植入介入材料或机器。手术约2~3小时,无明显疼痛,在局部麻醉状态下进行。大部分病人在第二天就可以下地活动,一般二到三天就可以出院了。
经过医生的耐心解释,陆女士终于下决心接受了房颤导管消融术治疗。半年过去了,陆女士再也没有房颤发作,恢复了健康和自信。
医医圈为干货文章分享平台,每天分享有价值的文章,帮助医生拓宽视野、提高技能。云南贵州旅游专列F线中央媒体记者走进中牟转载请注明:http://www.fbrmw.com/zdff/1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