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长生蒋晨阳房颤导管消融未来之路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房颤的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未来50年房颤将成为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房颤伴随的高卒中、高血栓栓塞风险,推高了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日益受到临床的重视。射频消融是有效根治房颤的方法,近十余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那么目前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适应证、成功率及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医院马长生教授和浙江大学医院蒋晨阳教授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访谈。

——导语

主持人简介

蒋晨阳,浙江大学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作为全国心房颤动导管消融个人完成例数最多的术者之一,在全国率先进行射频能量辅助下困难房间隔穿刺术;率先进行心房消融线阻滞完全性检验;致力于心房颤动消融终点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采访嘉宾简介

马长生,首都医科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和临床实效研究,擅长心房颤动和复杂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在国内最早开展心房颤动经导管射频消融,曾协助国内医院开展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培养了大批介入治疗专业人才。发表论文篇(其中SCI收录篇),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精彩要点蒋晨阳:

关于房颤导管消融的适应证,近年来有哪些新的进展?

马长生: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导管消融的适应证在不断扩大。~年的ACC/AHA/ESC等指南对此进行了修订,认为所有有症状的持续性房颤和阵发性房颤均可采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Ⅰ类或Ⅱa类)。同时,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导管消融被提高为Ⅱb类适应证。可以说,房颤导管消融的适应证较前扩大近1倍。

对于首次就诊或未曾使用药物治疗,存在明显阵发性房颤症状的患者,导管消融和药物治疗均可作为一线选择,即第一次治疗便可选择导管消融,而非必须经药物治疗后才考虑。

蒋晨阳:

阵发性房颤的年轻患者,若1年中发作3次,症状明显,对于这样的患者,您是否推荐其采用导管消融治疗?

马长生:

您提到的这个问题,我首先会考虑患者经导管消融治疗后是否能改善预后。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证明,对于初发房颤患者必须尽早给予积极的消融治疗。从理论上讲,导管消融可延长房颤进展,有利于改善预后,但目前尚缺乏足够的证据。反之,导管消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对于您说的这类患者,我一般先给予观察,根据房颤发作持续时间的长短而定。如果1年发作3次,每次持续数小时,发生卒中的风险可能并不大。此外,还应考虑患者是否需要抗凝治疗。若无抗凝治疗的适应证,发作持续时间又短,一般不考虑导管消融。

蒋晨阳:

我们应本着患者受益第一的原则,小心谨慎选择适应证。

马长生:

是的,目前尚无确切的研究证据表明,此类患者积极处理能得到更多受益。部分患者1年发作3次,数年后才变得频繁,这几年间可能并不需要处理,更重要的是加强监测。若房颤发作次数增多,持续时间变长,应警惕卒中,必要时给予抗凝治疗或导管消融。

蒋晨阳:

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的患者,目前指南将导管消融列为Ⅱb类适应证。最近有研究显示,导管消融可改善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预后,似乎让导管消融的适应证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马长生:

今年3月在ACC公布的AATAC-AF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开放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旨在评估合并心衰的持续性房颤患者进行导管消融和胺碘酮治疗的效果。结果显示,合并心衰患者的再住院率、卒中发生率和死亡率导管消融组均显著低于胺碘酮治疗组。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吃惊但又不出意外的结果,有可能将导管消融的适应证从Ⅱb类提高到Ⅱa类。左心室泵血功能,心房收缩约占25%,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这个25%显得尤为重要。临床上会遇到这样的患者--消融前射血分数约20%,消融后可能会恢复至50%左右。

我曾经诊治过一例27岁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射血分数仅为27%,对于这样存在严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如果未给予射频消融治疗,5年内的死亡率可达一半,预后极差。而该患者经消融治疗后,射血分数恢复至50%,预后非常良好。临床中心衰合并房颤的患者预后较差,但导管消融可让其发生逆转,这对患者非常有利。因此,从患者受益的角度来说,导管消融在心衰合并房颤患者治疗中的地位将会得到提升。同时,消融消融的适应证也将得到拓展。

蒋晨阳:

目前房颤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如何?患者早期复发较为常见,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马长生:

房颤导管消融存在一定的技术限制,并不能做到每例都成功,成功率不如室上速理想(达95%以上)。此外,房颤是一个进展性疾病,有可能症状缓解数年后又复发。目前,阵发性房颤进行1次手术,1~3年的成功率可达60%~70%,5年成功率不低于50%~60%。荟萃分析显示,远期复发患者可进行二次治疗,成功率可达80%左右。相比其他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而言,这样的成功率是比较可观的,导管消融是一个非常好的治疗选择。虽然导管消融术后半月至一个月内房颤复发较为常见,但多数患者可自行恢复。

蒋晨阳:

目前房颤导管消融后是否需要抗凝,尚缺乏更大样本的证据,您如何看待?

马长生:

房颤导管消融后是否给予抗凝,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监测。举个例子,80岁的阵发性房颤患者,CHA2DS2-VASc评分为5分,可能需要抗凝治疗;而对于CHA2DS2-VASc评分高的患者,1年仅发作1~2次,每次2小时,还需要常年抗凝治疗吗?这都是我们将来需要解决和研究的问题。

因此,未来针对房颤的研究除继续探究导管消融的适应证外,还将研究哪些患者导管消融成功后无需抗凝也可改善预后。

蒋晨阳:

是的,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一些患者无房颤,但CHA2DS2-VASc评分很高,那么他一定会发生卒中吗?另一些患者既往有房颤病史,但已治愈,还需要抗凝治疗吗?

马长生:

您提到的这些问题都将是我们未来探讨与研究的重点。未来几年,随着新型口服抗凝药、左心耳封堵等新药物、新技术的出现,可让房颤治疗变得更精准。此外,我们还需要







































北京白癜风医院
北京市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brmw.com/yyzn/5920.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