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房颤患者卒中风险比平常人高5倍

卒中,俗称中风,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在人均寿命逐渐增加的现代社会,是老年人尤其需要重视预防的健康危害之一。在10月29日“世界卒中日”来临之际,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一下卒中。

房颤提升卒中风险

引起卒中的病因有很多,房颤产生的血栓引发的卒中尤其值得警惕。

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约有万名房颤患者,而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是普通人的五倍。由房颤引起的卒中通常更为严重,死亡率更高,也更容易复发。

研究表明,导致房颤患者卒中的血栓90%来自左心房的左心耳结构,房颤时左心房失去有效搏动,左心耳内血流变得异常缓慢,容易淤滞而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就可能随着血液进入脑部血管,堵塞在血管狭窄处,阻断供血,造成中风。

中国科学院院士、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已成为中风早期死亡和严重致残的重要危险因素。所以,患者一旦得了房颤就要有预防中风的意识,选择最恰当的治疗方式,最大限度减少中风发生的风险及可能造成的危害。”

治疗面临多重难题

在我国,每年因房颤脑卒中致死人数为60万,致残而失去生活能力的患者更多,由此带来了庞大的社会经济负担。然而,对于房颤引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还存在诸多难题。

既往临床上治疗房颤有药物抗凝和射频消融两种选择。药物预防脑卒中既往多依靠口服华法林,虽然华法林对于预防脑中风发生有明确疗效,但因其出血风险副作用较大,服药期间需严格监测,且长期服用对肾功能有影响,在我国使用华法林的患者不足10%。

同时,虽然近年来射频消融治疗已被广泛接受,但这一治疗的成功率尚不理想,尤其是慢性、永久性房颤成功率尚不到50%,有些患者需要反复多次射频消融,有些术后仍需要抗凝治疗。

创新术式降低卒中风险

有没有可以有效降低房颤患者卒中风险,且无需担心用药监测、出血等问题的治疗方式?

左心耳封堵术应运而生。从医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目前在中国,左心耳封堵术是较华法林而言,更高性价比的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的创新术式。

相关资料显示,早在10多年前就已有人开始研究如何能够堵住左心耳,全球也已有多个国家应用了该项技术,截止至年5月,全球已经完成了超过例。而我国起步略晚,自年起开始应用这项技术,截止至年5月,也已完成了例左心耳封堵术。

葛均波教授建议:“只要是非瓣膜性的房颤患者且中风风险较高的,如年龄在65岁以上,伴有糖尿病、高血压、或其他心血管疾病,都可以考虑。对于有过中风史的房颤患者,更应该考虑。一般术后两个月,患者就不需要再吃抗凝药了。同时,左心耳封堵术能消除患者对于长期抗凝治疗的依赖,避免患者因抗凝药物所产生的不耐受、出血事件和依从性等问题,也为对抗凝药物具有禁忌症的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中国科学院院士、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

德国Helmut-G.-Walther医院副院长兼心内导管室主任余江涛教授介绍:年,左心耳封堵术首次被纳入ESC房颤管理指南;年,美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FDA)也认证通过了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械。这意味着左心耳封堵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一步得到认可,未来该技术将成为全球房颤患者预防卒中的治疗新趋势。

▲德国Helmut-G.-Walther医院副院长兼心内导管室主任余江涛教授

链接:何为“一次植入,终身预防”的左心耳封堵术?

左心耳封堵术,简单而言,就是把带有倒钩装置的自膨胀的镍钛合金“网状塞子”,从患者的股动脉处一直送达心脏部位,从右心房,穿过房间隔进入左心房,固定于左心耳入口处,从而将左心耳心腔与左房隔绝,这个塞子的材料和人体组织有高度相融性,就似在左心耳上筑一个“堤坝”,以减少血栓形成,预防中风。

由于左心耳封堵术操作安全,预防卒中效果显著,能大幅度减少房颤反复卒中导致的急诊、住院及相关医疗支出,有效降低社会整体医疗负担,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于今年7月已被上海市基本医疗保险纳入报销范畴。据悉,目前上海地区的医保可以报销70%费用。医院、医院、医院已正式开展WATCHMAN左心耳封堵术。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哪家好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fbrmw.com/yyzn/4969.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