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的望闻问切内涵与西医的内脏监测

中医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为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强调了五脏是机体整体物质组成和生命活动的核心。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望”指观察患者的气色;“闻”表示倾听患者的声音和呼吸;“问”是指询问患者的症状;而“切”则是指通过摸诊脉搏来获取信息。四诊合参也是中医诊断疾病的特点,也是识别五脏机能变化的方法。

从上述文字中,我们看到了望气色、听声音与呼吸、摸脉搏,这些与西医常见的的掐表数呼吸、数脉搏相互一致。换句话说,中医通过感官触觉进行疾病诊断,西医不仅依靠感官,还进一步利用仪器设备对气色、声音、呼吸、脉搏等体征进行识别,使之成为客观性指标。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监测等反映内脏功能的指标,已经被众人熟知。我们知道,上述指标中的任何一项指标,都有其各自的数值范围,只要不在这个区域内,就表示出现了内脏机能变化的预警,提示内脏的功能可能出现了或利好或恶化的发展趋向。

例如,脉搏是了解心脏机能的重要手段,脉搏体现心率,触摸脉搏可以直截了当地了解心率。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心脏听诊除了计量心率,还可以证实心率是否与脉搏一致(如心房纤颤患者的心率与脉搏是不一致的)。正常成年人心率在60-次/分钟,如果不在此范围,就提示心脏机能存在有问题,需要进一步查找原因。如心率大于次/分钟,见于发热、甲亢、失血或剧烈运动时;心率低于60次/分钟,可见于心肌炎,心脏功能衰竭或资深运动员等。

呼吸频率是评价肺脏机能的客观指标,是指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呼吸频率随年龄、性别和生理状态而异。正常成年人呼吸频率为16-24次/分钟。儿童和女性快于此数值。

呼吸与脉搏数值的比值是1:4,即成年人的每1次呼吸,对应的脉搏搏动为4次。提示心脏与肺脏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事实上,心肺与肝脾肾也是一样,五脏互相影响,共同作业。

点击(最多18字)

以血氧饱和度监测为例,其数值下降时,提示机体内部存在了血氧分压降低的情况,其外在的表现有面色发紫,呼吸前速,心率增快等,提示了五脏内在的相关性。

总结上述内容,我们知道了组成人体物质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核心是其体内的五脏,五脏又是机体整体中的更加核心的整体,五脏不可分割。如心肺的循环与呼吸,彼此是密切相关。其次,评价五脏机能变化的指标,中西医是可以互相借鉴的。换言之,借助于西医的临床诊疗设备,可以为中医识别五脏机能变化,提供比较客观的依据。

我个人认为,中医望、闻、问、切方对五脏机能变化的诊断,可以借鉴西医的内脏功能监测指标进行评价,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相互通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fbrmw.com/yyzn/19406.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